小鼎有危机意识,乐韵捧着又反复研究了几遍,领悟不了鼎身的神纹法阵,将它收进储物空间收藏。
原本,她想拿个小储物袋装起来就行了,结果装不进去,换了大的也不行,换储物器也如是。
连试多次,改用了可以装活物的空间器才终于把它收进去。
小鼎不能收进不能装活物的普通空间储物器,只能放在可装活物的空间器中,只说明它已经不是普通的灵器,应该是开了灵智、有生命的宝物。
然而,它残缺了,不能使用!
乐韵默默地悲叹,好不容易捡漏捡个神器,结果是个半残品,害她白高兴了一场。
没有值得自己高兴庆祝的喜事,将炼器炉底下灶台和连同灰烬一起搬回了星核空间,先把灶台里的火烬处理好,再痛痛快快去洗澡。
焕然一新,再用储物袋、储物器把堆在九重祭台广场外的灵石灵髓装起来。
反正空间器多嘛,以后要是空间器不够用了,再将灵髓灵石倒出来也行。
小狐狸也帮忙,收完了灵髓灵石,飞身跳到小丫头肩头,用大尾巴挠啊挠的帮她挠后背,声音可温柔了:“小丫头,你炒的果贝好吃,什么时候再炒制呀?”
“给你,暂时没空做吃的,你省着点。”乐韵给了两只小可爱一只一个储物袋的炒果贝。
以她和小可爱们磕果贝的速度,她觉得她收集到的那些果贝根本经不起吃,估计人还没离开云澜界,兜里现有的果贝就吃光了。
“哇哦!”小狐狸抱着储物袋欢呼一声,跳地面和小灰灰排排坐,各各抱着袋子,愉快地磕果贝。
有两只可爱小兽兽管作物管处理变异金蝉,乐小萝莉果断的退出星核空间,回到如意屋,将温度已经降下去的炼器炉收起来。
再收了如意屋,去了另一栋洞府,看到帅哥们留的字条,自己也写了一张,如果帅哥回来了,见到她留的字条自然会在客栈等。
帅哥们跑去采集灵米赚灵石去了,乐韵出决定出去采购灵米。
她刚出了客房,下楼时被小二哥看见,他飞快的跑到楼梯旁候着,送上了笑脸:“小仙子,有位言修士十天前来过,知道小仙子还没出关,又离开了,他留了支传讯玉简在此,托小的转交给您。”
小二哥将一只小储物袋取出来,呈给客人。
“有劳道友告知。”乐韵顺手递过去一块灵石,再接过小储物袋。
店小二脸上的笑容都快堆不下,言姓修士托他转交东西时给了灵石做辛苦费,小仙子接收了储物袋又给了灵石,赚大了!
储物袋上附有神识,乐韵拿了东西出了各栈,到了外面才拿出传讯玉符,言修士的传讯符是新制的,以玉和炼器材料为主材炼制,看起来就是一支玉简。
神识探进传讯符,里头有言修士的传音,问她有没出关,如若出关了请知会他一声。
那点小要求不算啥,乐小同学淡定的在传讯符里用神识留了话,将传讯符扔进储物袋,去了海港。
言臻一直在言管事的宅院深居简出,自己炼制好了传讯符,等了一个多月才去客栈,小仙子还没出关,他返回。
这些日子他一直留意着传讯符,那符就静静地躺着,像是入定了似的安静,当终于感应到符有动静,赶紧取出来。
小仙子出关了,但是,当他传音后等了半晌又没了动静,猜着小仙子真如她说采购灵米去了。
一时又联系不上,他只有又让传讯符在空间器里继续睡觉。
小萝莉驾着灵舟飞至了海港,专找刚从外面回来挂有出售灵米牌子的船。
那些挂有灵米出售的船,运回来的灵米都是产自近海的一些海岛。
近海区域的许多小岛土地肥沃,很多被拓荒者开荒辟成了灵田,种植灵植和灵米。
也因近海不少海岛上开垦出了灵田,也需要采集者,望海城内缺灵石的筑基、开光、融合、辟谷等低阶修士一般都选择去海岛,毕竟工钱可是比内陆高三四倍。
海岛上种植、采收也有一定的危险,有时会有海鸟或海兽登陆抢食,偶尔也有低阶修士因此殒落。
岛屿上的灵粮,一般比内陆早些天成熟,主人每年抓紧时间抢收,赶早将灵米运回海港出售。
小萝莉闭关闭得有点久,她出来时,最先一批灵米基本上都售出,在海港的船都是第二批第三批等批次。
乐小同学不在意是第几批,反正只要灵米满足要求就成,她在海港转悠,将没被预订的灵米都给收入囊中。
晃悠了几天,又溜回望海城客栈,仍没见两帅哥的踪影。
翌日,乐韵准备去城内扫货,接到了言修士的传讯,他在来客栈的路上,便在客房等候。
言臻是和言管事一同来拜访,两人进了客栈,与小二哥说了要拜访哪号房的客人才上楼,到了客房后先经主人同意再进门。
言管事进门瞅见放置在客房内的如意屋,便知某位小仙子也是位讲究人,不喜欢与他人共用日常之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乐韵在客房内,将言家两位修士请进了如意屋,泡了壶茶接待访客。
喝了半盏茶,言管事代表言家感谢小仙子对言家公子的救治,送上了带来的薄礼:“言家当家们都在东部,望海城只有言家商行一个停脚处,并无什么拿得出的手礼物,仅备了一些本地土仪以聊表谢意,请小仙子莫嫌寒酸。”
言家的老管事语言态度都透着敬意与感激,乐韵笑着收了言家的谢礼:“将言修士带出五行阵我收了报酬的,倒是让言家破费了。”
“救助人出困境收取报酬天经地义,小仙子救治我们言家臻公子,言家不胜感谢,本该由家主亲自来登门拜访才合理,奈何言家根基不在西部,怠慢了小仙子。
他日小仙子若游历到东部,勿必要光临南燕城,容言家尽尽地主之谊方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