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的会议开完了,几位同盟会大佬达成共识,继续派兵北上,必须在这场打败东瀛人的战争中出一份力,获取政治资本。
张人杰没出声,可他总觉得哪儿不妥,又想不明白。
琢磨了半天,突然想到了常中正,这可是他看中的一个人。
以他的眼光,觉得此人不简单,日后必定能做一番大事业。
何不问问这个家伙,看他有什么说法。
想到这儿,张人杰要通了常中正的电话。
“常兄弟,有件事情和你说一下,……”
张人杰把刘大双的回电和他们几个人的想法都详细说了一下。
“张老,中正尚还年轻,不敢多言,以免误了大事!”
常中正的回答很谨慎,毕竟他人微言轻,有些大佬们定下来的事情不愿多言。
“但说无妨,我就是心里有些疑惑,才想听听你的意见!”张人杰知道常中正的心思,连忙鼓励道。
常中正幼年丧父,家道中落,勉强读了几年书,也算是尝过人间疾苦。
后来赴东瀛留学,回来又在上海滩上打拼,接受了许多资本主义的东西,也和诸多洋人、洋行打过交道,眼界开阔了不少。
在京城几年,做秘密情报工作,更是详细收集了边区的许多情报,对边区的政治、经济、军事都有相当的了解。
特别是对刘大双,他更是把能够收集到的信息全部收纳、归类、分析。
从而,他在刘大双身上也学到了很多东西,更是将刘大双做为一个学习的榜样。
他得出的结论是,在能力上,刘大双经济方面最强,军事次之,政治方面最弱。
但有一条,这个小皮匠出身的人却有着超乎寻常的战略和长远眼光。
他做的许多事情,也许不着调,让人费解,可若干年后,才发现那是他早就布下的局。
就算是对东瀛人,他也早早布局了。
粮食、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全部超低价出口东瀛多年。
由于有了充足的粮食,东瀛人没了饿肚子的忧虑,也不大重视本国的农业生产。
有限的一点耕地许多种了桑树,全力以赴发展养蚕业。
十年时间,东瀛的生丝出口量差不多和华夏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