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在玩具中藏匿的纸条,这孩子也能准确的按照研究指示,在那边世界拆开玩偶的线头,发现上面画的图案。
第四阶段
杨志刚让这孩子尝试与更多人接触。
截止到第四阶段为止,那孩子都是独自身处一个世界。
他比较好奇,如果那个世界是由人类共同的潜意识构成,如果这孩子与更多人接触的话...
是否可以在那个世界接触到更多以沉睡的潜意识人格的其他人?
如果在那边世界接触到其他人,并对其他人有所影响的话,现实世界是否会有对应的影响发生!?
到第四阶段的时候,苏文从文字里看到的是疯狂。
“一定发生了什么事”,这是苏文的第一感想。
第三阶段到第四阶段之间好像发生了什么事,促成了他想要加快研究一样。
“那一天,她告诉我,有人在敲门...”
这门书的内容停留在了这句话上。
与其说这是一本研究性质的书籍。
倒不如说,这更像是一本带有研究日志的某种第一人称记叙小说。
故事还偏偏断在了中间部分。
之后肯定发生了些什么。
但杨志刚却没有编写进这本书里。
副院长在最后一页也同样用红色圆珠笔写下了评语。
“很有趣的故事,但在学术上并不严谨。”
在这条稍显轻松的评语下,不知多久之后,副院长补充了一条标注。
“改天得问问他之后的研究是什么情况!”
......
整本书看完,虽然书上并没有记叙详细的身份信息,但对于苏文来说,这个参与研究的孩子的身份再明显不过,就是杨志刚的女儿杨晨曦。
一切的起源是那个小女孩?
这种可能性之前已经有考虑到,尤其先前和陈医生去看望那孩子的时候,她的表现也明显接触过另一个世界。
但问题是...为什么?
为什么那个世界和这个世界的联系会依托于一个孩子发生?
这本书里关于杨晨曦为什么会梦到另一个世界的记叙表现得十分模糊。
说什么突然发现一个孩子的特殊表现,正好是非常优秀的研究课题。
如果杨志刚是被邀请参与调查某个课题的话,这种情况倒也还说得通。
可偏偏你一个心理学研究者的家里,孩子突然表现出了异于常人的表现。
而你又刚刚好发现了她身上的异常之处。
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但都撞到一块的可能性未免也太小了。
书籍开篇模糊掉的内容,简直像是一种心虚的刻意为之。
到底是他发现了某种现象,还是他意外促成了某种现象?
还真不好说。
这起事件或许最初源于那孩子,但是...
在家中失踪的杨志刚明显更加可疑。
毕竟整本书的内容都是他在编写,这本书中有些内容和细节...他进行隐瞒、置换的可能性不是没有。
想来他应该已经在那边世界了吧,他不可能是突然接触到那个世界后就立即失踪了。
这其中肯定也有一个过程。
这些他都没有记载到书籍之中...或者说,这就是他没有继续写下去的原因?
按照副院长接触那个世界的事件来看,副院长发现问题时,杨志刚早已经失踪。
也就是说,副院长意识到了,如果能在那边世界找到他的话,关于这个事件,还有断绝这种联系的方式,说不定就有办法了。
虽然不确定副院长这种思路是否正确。
但既然支线任务与副院长相关...这种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
苏文把手里的书籍放下,准备趁着戴杉还没过来,再看看那两份病人的病历。
【聆听检定通过】
此时耳边却是听到,走廊那头传来了喘气声。
应该是戴杉爬楼比较累吧。
苏文转头时,目光无意从电脑监控屏幕上滑过。
“不对...来的人,不是戴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