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3章 再到李家(1 / 2)

在康熙三十一年重修的《皇明玉牒》里有这样的记载:

……帝谴(王)振查之,而振以利通内阁,不报。

七月十三日,帝闻兵部调北地甲胄甚多,疑之,召对内阁,奏达(鞑)入侵,帝惊,谴振察之,振权日大,不听。

帝遂诏七月十七日亲恭九边,内阁谏,不纳。

时京中久传,帝肖太祖、太宗,阁臣惧之,欲立襄王,通边将以谋之。

洪贩鞑靼甲胄军器,为内阁所挟,故从之。

帝命郕王留京师,偕振率禁卫三千一百人,京卫二千五百人,扈从文武……往宣府。

八月初一驻跸大同,召昌平侯杨洪、其子俊,其言入寇,不至。

八月十三日,帝亲往宣府,遭贼袭。恭顺侯吴克忠、都督吴克勤以战……

八月十五日,退驻土木驿,众贼袭之,禁卫尽散,振始知阁臣谋,招跟……抵之,遂死,而帝仅以数人脱。

帝车驾复往宣府,于途遇敬顺王也先率两千人入贡天朝。

也先惊,率众跪拜之,护送宣府。

这段记载,已经将土木堡的真相彻底揭示。

内阁伙同杨洪,偷袭了正统皇帝巡边的军队。

结果被正统皇帝逃脱,其后遇到也先。

而也先保护正统皇帝回朝,但是被兵变的扬洪等人阻挡。

正统皇帝身陷北方后,京城乱成一团,其势力大概分成了三派。

实力最大的是正统皇帝的母亲孙太后,她控制着司礼监和锦衣卫;

其次是内阁的大佬,他们虽无兵权但人多势众;

而最弱的就是兵变这一派,他们在京城只有一个代表就是于谦。

三伙人各怀心思,各打各的小算盘,内阁的想法是迁都。

其实从洪熙朝的时候他们就开始张罗,想把都城迁回南京,那是他们的地盘。

一但都城迁回了南京,以他们的势力就可以完全操控皇权,让皇帝成为傀儡。

明实录里记载的于谦反对都城南迁。

于谦是浙江的,都城南迁于他而言其实是有利的。

但是他必须反对,因为他和扬洪是一伙,如果都城迁回南京,扬洪手中的兵权就成了鸡肋,他也失去了最大的依仗。

只是于谦现在还仅是个兵部侍郎,级别太低了,根本阻止不了迁都这么大的事。

所以真正阻止迁都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孙太后。

孙太后的老家是山东,北方人不可能抛家舍业的跟你去南京。

她关心的是他们家的利益,所以她的想法就是立朱见深为皇太子。

这样就算正统皇帝死在外头了,朱见深继位她就是太皇太后了,也一样是大权在手。

但是内阁和于谦都不同意,他们要拥立朱祁钰,要架空孙太后。

于是就有了夺门之变,内阁大臣一拥而上,在朝堂打死了锦衣卫指挥马顺。

于谦则利用朱祁钰控制了朝政,而内阁借机杀了王振全家灭口。

夺门之变的真相根本不是什么英宗复辟。

真正的夺门之变,是于谦和内阁夺了孙太后的门,掌控了朝堂。

这才是历史的真相。

为什么满清当朝之后一直对汉人文臣充满了不信任,终清一朝,都对汉人文臣都是铁血高压的态势,根本不把他们当人,只当奴才。

其根子也就在这里。

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相信汉人文臣会有忠心。

土木堡的前车之鉴摆在这里。

而大明自正统皇帝之后的历代皇帝都对文臣内外勾结心有余悸,不敢再过份逼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