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想了一下道:“大概是温文尔雅,谦恭有礼吧?”
侯平摇了摇头:“史载孔子身高九尺六寸,力能搏牛、举国门之关,足蹑狡兔,擅长射箭和驾车,如此能搏善射之人还收了三千弟子,其中不乏勇武之士,比如子路、冉求、子夏等人都精通武艺。殿下以为孔子是如何以理服人?”
朱由校嗤笑的道:“总不是把人打服的吧?”
侯平认真的道:“为什么不是呢?”
朱由校一脸吃惊的看着侯平:“夫子,你不是说真的吧?”
侯平点了点头:“殿下以为‘君子不重则不威’,此句何解?”
朱由校张口就答:“这是强调君子的威严需要通过稳重来体现。”
侯平摇了摇头:“这只是一种解释,但是可不可以理解为:君子打人一定要下重手,不然就树立不了威信!这个解释配合孔子的身强力壮,殿下认为合理吗?”
朱由校顿时觉得自己三观都被颠覆了:“好……好像有点合理。”
侯平继续道:“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何解?但凡打架,只要犹豫,对面便站起来了,不犹豫便能将对面打废;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何解?这件事的主谋,已经被打的绝后了;鬼神敬而远之。何解?孔子一旦发威,连鬼神见了都得敬畏的远离他……”
一口气说了好几条论语新解后,侯平便微笑的看着朱由校,等待着他破碎的三观重新组合。
良久朱由校才长吁了一口气道:“夫子,我怎么觉得你说的好像更符合孔圣先师的真实形象?天啦,这要是真的,那也太让人震惊了。”
侯平笑道:“这有什么可震惊的,其实天下学问,都是合则用,不合则弃,人性使然。你以为当初董仲舒能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为了什么?不过是为了迎合汉武帝打击豪强而已。汉初实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经济发展很快,出现了文景盛世,但在景帝时代也出现了吴楚七国之乱,使大汉面临着分裂的危险。
于是便有后来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之策的事情,此时董仲舒才上《举贤良对策》,主张教化民众,唯贤是举。提出“天人感应”“大一统”之说,并进言“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最后才有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说,说到底不过是迎合了武汉帝打击豪强势力,加强中央政权力量的心思。
董仲舒提出实行礼义,布施仁德的政策,以“德治”为主,“法治”为辅,重视“教化”等观点,不过是吸取秦灭亡人教训,是为了缓和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矛盾,可是在我看来,这不过是舍本逐末的小人技量。”
朱由校想了想又问道:“夫子,可是治国不是就应该施以仁德吗?得民心者得天下,不正是说的这个道理吗?”
侯平转头看着朱由校道:“殿下以为真正的仁德是什么?先秦时期,中原大地战乱不断,各诸侯国打的不可开交,但是这一时期从未听闻有谁说过匈奴之患。三国时期,魏、蜀、吴鼎足而立,无一国被边疆蛮族欺压,反而是他们三国,在交战之余,还会抽空去打打边疆蛮族。
再反观宋朝,重文抑武,文治达到了巅峰,可终宋一朝,一直在外邦蛮夷的欺压下苟且偷生。先有辽、金和西夏,后有蒙元,最终被蛮夷入主中原,建立四等人制,我们汉人成为了最低的四等人。如果不是太祖皇帝起兵,只怕我们现今还在暴元的统治下做为四等人苟且偷生。殿下仔细想一想,所谓的仁德,是不是就是太祖起兵,用刀箭拼杀出来的?”
朱由校不由自主的点了点头:“夫子说的对,太祖起兵,救民于水火,当得起仁德二字。”
侯平点了点头:“所以说,在乱世,刀兵就是仁德……”
。